新手想爬山要注意什麼? 爬山為什麼會膝蓋痛?
『霞喀羅秋季唯美楓景』、『塔塔加柱日大鐵杉』、『陡峭刺激鳶嘴山』…
每張照片真的都美得令人嚮往,都是真的
但整個過程的辛苦也是真的一點都不美😅
這幾年越來越常在山上遇到新手
被網路上的照片吸引、低估山上的氣候及複雜的地形
連嘉明湖都像是旅遊景點一樣,然後再避難山屋吐得唏哩嘩啦
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,新手應該注意的三兩事
通常出發前的SOP是這樣
➡️選擇地點➡️規劃路線➡️抽山屋申請入山許可➡️裝備、糧食、天氣、交通➡️出發前從頭到尾都仔細Check一遍➡️同行的夥伴互相提醒有沒有遺漏
說著簡單,但這其中有很多的細節,新手建議找老手好朋友一起
如果沒有好朋友,那就找嚮導荒野旅人之類的
想挑戰孤獨的最高境界,去看電影就可以了😉
有了人帶,就可以專注在自己身上
👉🏻調整呼吸步伐、補水頻率、感受落腳點、身體的平衡、還有整體的狀態、得空才看美景
👉🏻山上只有因為登山的肌肉酸痛才正常,其他都不正常!(常備藥物以後再跟大家分享)
👉🏻上去走了多少路,下來也會是,所以體力的預留控制也要注意
這會是美好辛苦認識自己身體的永生難忘過程
然後結束,互道晚安回家好好休息👋
來了,回家好好休息也是大考驗! 😳😳😳
洗洗躺平,很累很想睡可是怎麼這麼痠痛! 沒錯,這很正常,痠痛到懷疑人生😉
⚠️但膝蓋關節痛或伴隨紅腫熱痛就不正常了,除了看醫生更需要正確照顧
先前為了跟上隊友所以逞強、為了回家再怎樣也要走下山,都可以用意志力驅動
但身體的疼痛修復,就只能讓他自己來
平常有沒有鍛鍊肌力、有沒有好好保養身體都在這裡深刻有感
畢竟我們平常用自己體重在走路也就走那幾步路而已
登山對膝蓋造成的壓力,簡單計算一下的話
上山的膝蓋大約承受大於體重2-4倍的重量,下山則承受體重3-7倍的重量,所以如果我50公斤,身上裝備加包包10公斤,那膝蓋約承重100-240公斤的重量,下山約承重150-420公斤的重量
這些重量就由肌肉跟關節去承擔,所以肌力不夠的話,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增加,內部空隙被壓縮,加上行走時無法確實地穩住膝蓋,這就是為什麼走到後面腳都會抖,甚至還會膝蓋痛的原因。
這些痠痛不單是乳酸推積,肌肉因為不給力,連帶關節可能也會遭殃,這些修復到正常狀態要時間,關節處因為沒有血管深入,所以自然復原需要更久,還要多久就看受損強度跟個人體質了,但不論年紀都還是要好好保養照顧,一旦變成關節炎就更難好了。
回到家疲憊痠痛當下,首先是要迅速得到營養、水分,再來就是躺平睡覺
➡️多補充牛奶、豆漿、肉等富有蛋白質的食物 (高蛋白也可以)
➡️吞兩顆助於修復骨骼肌肉的營養補充 (富含鎂Mg錳Mn硫S鈣Ca等微量元素or蛋殼膜UCII)
➡️多喝水、多躺平、多睡覺
等身體狀態恢復之後,前往下一座美麗的山前:
➡️強化膝蓋周圍肌力,以減少關節壓力為優先。⚠️走來走去不算運動。
➡️飲食方面多補充蛋白質,成年人體重公斤數的1.1公克等於每日蛋白質攝取公克數。也就是說,如果50公斤,建議每日補充55克蛋白質,有助於肌肉的生長。⚠️當然蔬菜水果還是要吃。
➡️適時的營養補充品可以事半功倍,營養均衡真的是太困難
*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常見的公式為:「體重公斤數的1.1公克等於每日蛋白質攝取公克數」